聊城大学第一届功能簇合物学术研讨会会议指南
主办单位:聊城大学
承办单位: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山东省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
协办单位: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泰山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山东·聊城
2022年 8 月10 日
聊城大学第一届功能簇合物学术研讨会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须知
为统筹做好聊城大学第一届功能簇合物学术研讨会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好各项疫情防控措施,按照《山东省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会议活动防控指南》(第四版)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请全体与会人员,按照以下事项做好相关工作。
一、全体与会人员会前7天自行进行体温检测,早、晚各一次,一旦发现发热、乏力、咳嗽、咽痛、打喷嚏、腹泻、呕吐等疑似症状,应及时报告,并尽快就诊排查,未排除疑似传染病及身体不适者不得参会。
二、全体与会人员均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参会。
三、 全体与会人员在排队进入会场时和在会场内应戴一次性口罩。
四、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出现发热、咳嗽、腹泻及其他不适症状时,应及时报告会务组工作人员,按照学校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流程进行处置。
五、存在以下情形的人员,不得参会: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尚在隔离观察期的密切接触者、次密接;7天内有发生本土疫情地区或10天内有境外旅居史的;居住社区10天内发生疫情的;近7天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未痊愈的,未排除传染病及身体不适者。7天内有国内发生本土疫情的县(市、区)和有扩散风险的毗邻地区旅居史和接触史的人员,原则上不得参会。
聊城大学第一届功能簇合物学术研讨会
(邀请函)
尊敬的 教授:
发展新型功能簇合物构筑的新概念、新策略、新方法和新反应,在原子水平上揭示功能簇合物特性的结构基础与演变规律,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之一。为加快“功能簇合物的设计组装及功能化”的发展进程,交流近年来在“功能簇合物”及相关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省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功能簇合物发展,特举办本次学术交流会。
此次会议将邀请国内资深专家及优秀中青年学者,通过学术报告、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形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展示舞台,促进交流合作,增进对聊城大学的全面了解,加速我校学科建设。
我们深知,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您的关心和支持,在取得的成绩中有您的关怀和照顾,故诚挚地邀请您拨冗参加本次会议。
会议联系人:
孔祥晋 15069569395
黄现强 13863567642
孙 頔 13854137508
李季坤 13615487959
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山东省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
2022年 8 月10 日
聊城大学第一届功能簇合物学术研讨会
会议内容及组织机构
一、会议内容
会议主题:新时代的功能簇合物:机遇与挑战
会议形式:特邀报告 时间30分钟左右
会议目标:全面展示近年来功能簇合物及相关研究领域涌现出的新方向、新进展、新机遇。探讨功能簇合物化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促进功能簇合物化学研究领域的创新发展。
二、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聊城大学
承办单位: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山东省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
协办单位: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泰山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三、会议组织委员会
窦建民 张宪玺 孙 頔 李季坤 龚树文 黄现强 孔祥晋
李海波 薛 崢 李洪刚 李允伍 王 芝 窦明煜 李 振 张雅林 赫庆鹏
四、会议时间及地点
学术报告时间:2022年8月21日上午9:30-18:00
学术报告地点:聊城大学办公楼A108
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山东省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
2022年8月18日
聊城大学第一届功能簇合物学术研讨会
行程安排
会议报到时间:
8月20日下午15:00-19:00 聊城阿尔卡迪亚国际温泉酒店
8月 20日晚上19:00 晚餐
会议召开时间:
8月21日上午 9:30—12:00 学术报告
8月21日中午 12:00—14:00 午 餐
8月21日下午14:30—18:00 学术报告
8月21日晚上 晚餐
8月22日上午 离会
来聊城方案:
方案一:乘坐高铁到济南西站 距离聊城大约103公里 路程约1小时30分
方案二:乘坐飞机到济南遥墙国际机场 距离聊城大约130公里 路程约2小时
参加郑州配位化学会议可选择方案
日期 |
时间 |
起始站 |
车次 |
2022年8月21日 |
16:20-17:40 |
濮阳东-郑州东 |
G6683 |
2022年8月22日 |
9:47- 11:20 |
濮阳东-郑州东 |
G7911 |
聊城大学第一届功能簇合物学术研讨会
邀请人员名单
专家名单 |
获得的称号 |
单位 |
报告题目 |
胡长文 |
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奖励多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十余项。 |
北京理工大学 |
多酸催化剂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
姜建壮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
北京科技大学 |
四吡咯基共价框架材料 |
杨国昱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暨百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
北京理工大学 |
硼镍(铜)钨氧合团簇的缺位导向合成及性能 |
魏永革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兼任中国晶体学会理事。 |
清华大学 |
多酸亚胺化修饰及其应用 |
牛景杨 |
中原千人计划-中原基础领军人才,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多酸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
河南大学 |
|
兰亚乾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华南师范大学 |
金属氧簇基晶态材料光催化剂 |
李阳光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东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 |
东北师范大学 |
利用多酸构建新型电催化剂用于电解水产氢研究 |
张志明 |
国家优青、天津市杰青、天津市特聘教授。 |
天津理工大学 |
团簇@光敏剂耦合光催化体系 |
聊城大学第一届功能簇合物学术研讨会
日程安排
8月21日(星期日) |
||
7:00 |
早餐 |
聊城阿尔卡迪亚国际温泉酒店 |
上午(9:30-12:00) 聊城大学办公楼A108 |
||
开幕式 |
||
9:30-10:00 |
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介绍来宾 校领导致辞 集体合影 |
主持 白成林 |
特邀报告 |
||
10:00-10:30 |
多酸催化剂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胡长文 |
主持人 牛景杨 |
10:40-11:10 |
四吡咯基共价框架材料 姜建壮 |
|
11:10-11:20 |
茶歇 |
|
11:20-12:00 |
金属氧簇基晶态材料光催化剂 兰亚乾 |
|
12:00-14:00 |
午餐 |
|
下午(14:30-18:00) 聊城大学办公楼A108 |
||
14:30-15:00 |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控制合成 杨国昱 |
主持人 孙頔 |
15:10-15:40 |
多酸亚胺化修饰及其应用 魏永革 |
|
15:50-16:00 |
茶歇 |
主持人 张宪玺 |
16:00-16:30 |
利用多酸构建新型电催化剂用于电解水产氢研究 李阳光 |
|
16:40-17:10 |
团簇@光敏剂耦合光催化体系 张志明 |
|
17:10-18:00 |
结合学校、学院情况共商优势学科融合发展之路 |
主持人 张宪玺 会议室 |
18:30 |
晚餐 |
聊城大学第一届功能簇合物学术研讨会
主要参加人员
时 间:2022年8月21日9:30
地 点:聊城大学办公楼A108
参会专家:
胡长文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姜建壮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杨国昱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魏永革 清华大学教授
牛景杨 河南大学教授
兰亚乾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李阳光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张志明 天津理工大学教授
孙道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
孙 頔 山东大学教授
聊城大学:
王昭风 聊城大学 校长
赵长林 聊城大学 副校长
白成林 聊城大学 副校长
窦建民 聊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
郭尚敬 聊城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
龚树文 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
张宪玺 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党委副书记
孔祥晋 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
黄现强 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
李海波 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
化学化工学院及山东省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部分师生
聊城大学第一届功能簇合物学术研讨会
专家简介
胡长文教授简介
胡长文,北京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 至2020年受聘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1988年获东北师范大学理学硕士、1993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8以来,作为访问学者和JSPS访问教授,曾多次访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日本产业综合技术研究院筑波中心等日本高校及科研机构。曾担任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院长、化学学院院长,原子分子簇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胡长文教授多年一直从事多酸化学和纳米化学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十余项,在多酸(POMs)催化剂的结构设计与催化性能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在JACS、Angew Chem Int Ed 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2012年获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奖励。2014年以来连续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化学学科高被引学者榜单。报告题目:多酸催化剂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包括以下三个内容:1、POMs催化化学战剂模拟物降解;2、POMs催化生物质平台分子转化;3、POMs电催化有机小分子转化。
姜建壮教授简介
姜建壮,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2007年在山东大学化学系工作,2008年到北京科技大学化学系工作。200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从1990年代开始一直从事卟啉酞菁类配合物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在J. Am. Chem. Soc.和Angew. Chem. In. Ed.等杂志发表论文500余篇。
杨国昱教授简介
杨国昱,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原子分子簇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校理学与材料学部副主任,校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矿物复合材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专委会/晶体化学专委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分子材料与超分子器件专委会/稀土晶体专委会委员;《Tungsten》杂志副主编、《无机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及《结构化学》期刊编委、《Polyoxometalates》顾问编委等。88/91年于吉林大学本科/硕士毕业后留化学系簇合物研究室工作,9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98年获吉林大学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圣母大学及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暨百人计划”,2001年5月到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2014年9月调到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学院工作至今。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等;曾获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卢嘉锡优秀导师奖、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及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等;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14~2021年连续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化学科学领域)。
长期从事氧合团簇化学研究,包括过渡金属氧合团簇、稀土氧合团簇、锗氧团簇、硼氧团簇、基于氧合团簇单元构建的多孔材料、催化材料及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等。在氧合团簇的设计合成、组装及性能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已在Chem. Rev.、Chem. Soc. Rev.、Acc. Chem. Res.、Coord. Chem. Rev.、Angew. Chem. Int. Ed.及J. Am. Chem. Soc.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80余篇、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9项、主编《氧基簇合物化学》专著1部、撰写专章多篇。主持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专项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等。已培养青年人才90余人,包括全国优博论文提名奖1人(现为长江学者、闽江学者、国家青千)、中科院优博论文奖1人、中科院优博论文提名奖2人、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4人、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2人、宝钢优秀研究生奖1人、中科院刘永龄奖学金特别奖2人/优秀奖1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4人、优秀毕业研究生奖多人。
魏永革教授简介
魏永革,博士,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兼任中国晶体学会理事。1988年大学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武汉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讲师。1999-2005年受聘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2000-200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博士后访问学者;2005年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作至今。目前从事多酸化学和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多酸的合成、化学修饰、功能化与材料化,以及多酸在催化、材料、能源、环境、生物和医药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学术贡献包括:(1)发现多酸可以活化sp3碳氢键,发展了从饱和碳氢键直接转化为碳-碳双键的新反应;(2)利用多酸有机衍生物精准可控制备高效的电催化剂用于电催化析氢和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3)发展了从非手性原料构筑手性多酸化合物的新方法。(4)解决了长期以来多酸分子中桥氧原子不能被亚胺配体取代的难题,并得到了首例缺位多酸的亚胺衍生物。(5)提出了“无机配体支撑/配位催化剂”的新概念,开创了超分子催化的新领域。已在Research、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ppl Catal B、ACS Nano、Coord Chem Rev、Green Chem、Chem Commun和Chem Eur J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研究论文200多篇,获得美国、中国授权发明专利多项。
牛景杨教授简介
牛景杨,二级教授,河南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原千人计划-中原基础领军人才、河南省高层次人才(B类)、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曾任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河南大学学科建设处处长、兼任中国化学会理事。现任河南省多酸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河南省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晶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9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2003年先后在马来西亚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和高级访问学者。自1986年以来,一直从事多酸化学及功能材料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河南省杰出人才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重点基金、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项目、博士点基金等项目多项,发表研究论文500余篇,出版著作2部;以第一完成人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
兰亚乾教授简介
兰亚乾, 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09年获得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0-2012年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博士后,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关西中心外国人特别研究员。独立工作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称号。曾获中国光化学-泊菲莱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吉林省自然科学奖等奖励。现担任中国化学快报(CCL)副主编,Natl. Sci. Rev.学科编辑组成员,Inorganic Chemistry、EnergyChem、Scientific Reports、Polyoxometalates、Nano Research Energy、Rare Metals和结构化学等期刊顾问编委、编委和青年编委。主要从事配位化学研究,致力于晶态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探索。近五年来以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5)、J. Am. Chem. Soc. (8)、Angew. Chem. Int. Ed. (22)、Adv. Mater. (3)、Matter (2)、Chem (2)、Natl. Sci. Rev. (2)、JACS Au (2)等期刊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180余篇。论文被他引20000多次, ESI高引论文25篇,个人H-index 75,2020、2021年度科睿唯安 “高被引科学家”(化学),2021年度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化学)。
李阳光教授简介
李阳光, 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主要从事功能导向的多酸设计合成及能源催化材料研究。迄今为止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包括: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Nature Commun., Energy Environ. Sci.等,连续3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能源领域高被引中国学者榜单。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4年与王恩波教授合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四完成人)。
张志明教授简介
张志明,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天津市杰青,天津市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团簇、催化剂@光敏剂复合催化体系的控制合成与光/电催化应用基础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l. Sci. Rev.、J. Am. Chem. Soc.、Nat. Commun.、Angew. Chem.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优青、面上、青年、天津市杰青等项目。担任中国晶体学会、中国感光学会青年理事,天津市X-射线研究会副理事长,Nano Research、Chin. Chem. Lett.、Smartmat、Current Catal.、Polyoxometalate、CJSC、《应用化学》等杂志(青年)编委。